城市切换 

网站首页 -> 求职简历 -> 职校人才订单化成趋势,实习乱象待整治

    职校人才订单化成趋势,实习乱象待整治

     发布时间: 2024-04-02 20:02   访问次数:13次

    职业学校实习乱象回潮,业界忧心

    近期,一则职业学校领导从学生实习中谋取巨利”的新闻再次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的乱象推上风口浪尖。

    职校生实习现状,就业难题待解

    在职业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职业学校学生却面临着什么样的实习困境?实习能否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难题?为了厘清真相,国内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展开调研,近期发布《2023 职校生就业实习现状》报告。

    实习经历普遍,模式多样

    调研显示,目前职业院校普遍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岗位实习成为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在受访的 1420 名学生中,76.4% 表示有过实习经历,另有 22.2% 的在读生即将实习。

    由于合作企业和专业不同,部分职业学校同时存在多种实习模式,其中顶岗实习”和工学交替”受到广泛关注。前者由学校为学生统一安排实习单位和岗位,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后者则让学生在校学习一段时间后到企业实习,取得实践经验后回校继续学业。

    一线岗位短缺,订单培养”受青睐

    受限于学校实习岗位有限或学生自主择业需求,部分学生会自行寻找实习单位。本次调研中,近五分之一的受访者选择了这种方式。订单培养”模式近年来受到企业重视。受一线工人及相关技术岗位短缺的影响,不少企业和工厂选择与学校合作,将课程设计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特定技能上,学生最后一年到企业实习。

    具体到不同专业,汽修、语言等专业常采用实践结合”模式,即学校设有学生实习场所,将课堂搬到车间或实验室,在教学中完成实习环节;财务、会计等专业则多采用模拟实习”模式,在课堂中使用模拟软件让学生进行实习模拟。

    职业学校实习乱象频发

    据调查,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中存在许多乱象。其中,46.7%的受访者反映实习内容过于单一,重复劳动;33%认为实习报酬过低;31.1%表示企业对学生不够重视;30.6%认为实习岗位与专业关联度低;18.9%反映实习体力劳动强度大。(见图一)

    实习工资方面,《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明确要求:

    实习单位应提供适当的实习报酬,原则上不低于本单位同岗位工资标准的80%或最低档。本次调查显示,40%的受访者实习工资符合规定;31%认为工资远低于规定标准;甚至有9%的人表示没有实习工资。(见图二)

    实习岗位方面,《规定》要求:

    实习内容应基本涵盖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不得跨专业大类安排实习。调查显示,54.3%的受访者认为实习岗位与专业比较匹配;19.8%和18.4%分别选择一般匹配和非常匹配。(见图三)

    实习满意度方面:

    受访者根据实际感受对实习过程打分(1-5分)。结果显示,重点院校受访者对实习经历的评价高于普通院校受访者,选择5分和4分的比例高出12%和1.04%。(见图四)

    职业学校学生求职与升学行为

    在"就业或升学"的选择上,近60%的职校受访者选择直接就业;29.7%选择升学深造;10.4%准备考公务员。受宏观形势影响,高职学生直接就业比例较高,中职/中专学生升学比例较高。今年5月出台的新职业教育法,为中职学生升学提供了更多渠道。

    人才趋势的变化反映在宏观数据上,前程无忧51job根据受教育程度对用户进行分组并进行长期分析,2023年1-8月来自中低学历的求职人数同比减少。其中,中专/中等职业学校学历减少13.19%。

    从市场端来看,就业市场上蓝领技术人才持续短缺。2022年第四季度,人社部发布的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中,有41个属于生产制造及相关人员,如汽车生产线操作工、车工、焊工;有30个属于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如营销员、快递员、餐厅服务员。

    前程无忧51job平台数据显示,中低学历用户投递互联网开发、房地产中介等职位的投递量下降幅度较大,工程机械类职位的投递量下降幅度相对较小。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近十年来,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就业人员中有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

    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学生对进入工厂、车间等岗位兴趣不大。此前,曾有机构向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发放问卷,调查数据显示,63.97%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不会选择进入一线基层岗位,只有32.8%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发现周围同学毕业后会选择电工、焊工等实体经济岗位。

    从整体就业市场的需求来看,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推动各行业的企业向高科技属性”靠拢。面对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的变革,职业教育院校也应在产教融合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行业发展、产业变化、技术创新的能力。